小编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虽然谈论的是家乡,但是我还是可以很客观的告诉你,沈阳是一个很有活力,很有魅力的城市,沈阳的生活节奏不快,生活压力也不是很大,交通方便,去哪里都很容易,买东西也很方面,购物环境也绝对够一流,想买什么价位的东西你都有地方去,而且现在的沈阳也越来越漂亮了。
关于吃,沈阳小吃没有那么多,烧烤和冷面很有名的,也不向西北那样经常吃面食,主要还是以大米为主食。
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盛京方城里的沈阳故宫和大帅府,东郊的棋盘山和世博园,北部的方特欢乐世界,人文、历史、玩乐的地方很多。
市内的中街和太原街,赛特奥莱都是购物的好地方,是潮人聚居地,还有重多博物馆。
至于沈阳人,性格很直爽,沈阳是东北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下面总结一下,说句套话哈,沈阳是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是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 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沈阳,对周边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自然概况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中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现辖九区一市三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总人口736.9万人,市区人口488.4万人。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29℃-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500毫米,全年无霜期183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公元前229年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沈阳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增加到184个,全市工业企业达5800多家,初步构建了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环保、制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群,奠定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沈阳具有雄厚的资产存量和规模优势。现拥有资产存量已达1000亿元,占全省的1/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4。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不断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步伐,加速传统企业与高新技术、国际经济接轨的融合。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引资结构正在被多元化引资格局所代替,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投巨资驻足我市。通过与国外客商合资合作,弥补了我市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加速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支柱产业群体不断壮大,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面对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沈阳市政府确定在本世纪初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全国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沈阳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及科技实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场所之一。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 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沈阳,对周边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沈阳是国家“一五”时期重点投资建设的工业基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增加到184个,全市工业企业达5800多家,初步构建了汽车、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环保、制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群,奠定了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沈阳具有雄厚的资产存量和规模优势。现拥有资产存量已达1000亿元,占全省的1/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4。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不断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步伐,加速传统企业与高新技术、国际经济接轨的融合。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的引资结构正在被多元化引资格局所代替,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投巨资驻足我市。通过与国外客商合资合作,弥补了我市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加速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支柱产业群体不断壮大,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历史沿革7200年前 人类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春秋战国时期 燕国的重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西汉时期沈阳已具有城市轮廓,称为“侯城”唐代 改称“沈洲”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金代时期金太祖攻占沈洲,沿用“沈洲”之名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中国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2年的历史。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陪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1923年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1931年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1948年11月2日 沈阳正式解放1953年 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 沈阳市改为辽宁省辖市1964年 中共辽宁省委决定设立沈阳专区1993年 原铁岭市的法库、康平县划归沈阳管辖,新民县撤县建市至今 沈阳市辖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于洪、苏家屯、东陵、新城子9个市区以及新民、辽中、法康、康平4个县(市)。城市综合实力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大幅提高。初步核算;
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为10年来最高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7亿元,增长1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40.5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9.5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5.8:49.5:44.7,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1%,拉动经济增长9.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进一步显现,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达到43.7%,为“八五”以来最高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4%,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地方财力迅速扩张,财政收支快速增长。
2004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并连续第四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其中,税收收入83.0亿元,增长30.6%。地方财政支出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2亿元,增长27.9%,政府对宏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7.0亿元,增长18.7%;科技支出4.2亿元,增长19.4%;教育支出22.3亿元,增长20.1%;社会保障支出31.1亿元,增长22.0%;城市维护费支出24.0亿元,增长37.7%。